日前,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在撤除一处废旧厂房的围墙时,整理出很多明代南京的城墙砖,经初步统计约有2万块,这是近几年发现数量最多的一次。据悉,这些城砖收回后已被运入城砖仓库一致保管,将用于南京城墙补葺维护、城砖铭文研讨以及展览展示等作业。
据南京城墙维护办理中心学术研讨部副主任赵梦薇介绍,为加强南京城墙补葺维护,2016年11月,南京建议“颗粒归仓 看护城墙”项目,面向全社会广泛搜集散落的明城砖头绪,到现在已收回城砖50多万块,收回的城砖用于南京城墙修理、研讨、展览等作业。
城墙作为国家城市文明的载体,是中国古代城市最杰出的物质标志,也是当地文明的重要标识。近年来,广东多地对古城墙进行补葺维护,探究文物维护与文旅交融开展新途径,通过一系列举动讲好岭南文明故事,串联城市回忆,展示古城的共同魅力。
广州明代古城墙建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前史。当年,这儿的城墙是广州城的制高点,担负着护卫广州城的使命。
明代教育家、文学家黄佐在《广东通志》中记载,其时广州城“周长三千七百九十六丈、高二丈八尺”,有城门、城楼、敌楼、警铺等。“崇祯十三年(1640年)增筑北城,将城墙培高七尺,增厚墙基,而且每隔二十丈置有台阶”。1918年,广州城内大多数城墙和城门楼被拆,明城墙仅存越秀公园内的一段。城墙用青灰色大砖砌筑,红砂岩石块砌基,现存总长度1137米。除镇海楼外的古城墙保存相对完好外,其他只剩下高度不等的残垣。
1987年,镇海楼后边连同东、西两边的城墙补葺康复,长180米,雉堞严整,康复旧观。除镇海楼侧的城墙外,镇海路上还有一段长1000米左右的城墙也于2011年进行了全面补葺。2013年,镇海楼与广州明城墙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据广州博物馆办理方介绍,广州博物馆镇海楼段古城墙全体结构保存完好。因为受风化等要素影响,有的城墙已长出杂草,有的城墙外表斑斓。为此,广州博物馆在2017年立项,发动镇海楼段古城墙全面保养维护项目。现在,通过微生物管理、外表清洗、裂缝修补、抗藻维护、封护处理等工程,古城墙的墙体污渍和杂树杂草已清洗收拾洁净,植物根系、青苔得到铲除,霉变发黑处显着减轻,墙体的裂缝得到必定效果添补并喷上维护液,抗污染和抗风化才能大大提高。
越秀公园内的明城墙,是广州保存的仅有一段明代城墙,也是广州现存的最陈旧的城墙。近年来,越秀公园活跃使用本身杰出的生态环境、悠长的前史背景和文明等资源条件,通过创设旅行情境,带领游客沿古城墙重温广州故事,从倾听前史到接触前史,旅行前史到体会前史,通过实地观赏与沟通解说,让游客更好地了解越秀山与广州的深沉前史。
肇庆古城墙始建于宋代,距今已近千年的前史了。它周长2801.2米,高6.5-10米,宽8-18米,是广东省仅有主体根本保存完好,集防护、防洪功能为一体的古城墙,在全国也是稀有的,因而在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史料记载,肇庆古城墙始筑于宋皇祐五年(1053年),初为土城,宋政和三年(1113年)拓为砖城,肇庆人因而习气称之为宋城墙。
1987年至1996年间,肇庆康复了“朝天门”、墩台和雉堞,偏重建了披云楼,肇庆古城墙重现在世人眼前。
虽历尽沧桑,但古城墙城址始终不变,保持了原先的城市平面格式,城墙周边仍保存着数量很多的具有岭南建筑风格与特征的祠、庙、殿、阁等古建筑。
肇庆古城墙除了治安用处,还起到了重要的防洪效果,因而历朝历代都注重它的维护与修葺,这使得城墙上保留了不同时代的各类青砖。现在,现已核实的有四五十种,留下了很多的修葺前史信息,因而古城墙被誉为“砖的博物馆”。
近年来,肇庆市端州区大力推动“古端州·新生机”三年举动,施行府城维护与复兴提高工程,推动肇庆(端州区)古城墙补葺维护工程。通过整理依靠房子,古城墙本体得以展露;跟着横跨公民南路路段的古城墙成功修正架通,古城墙康复全线连通,以簇新的相貌展示在人们面前。
潮州古城,有“三山一水护城廓”之说。现在,城垣只剩下朝东的一面。其北端发自金山,如龙俯首,逶迤而下,至南门同南堤连成一体,好像弯曲不尽,神龙见首不见尾。城根,是垒砌成行的石条,城体,是交织叠砌的青砖,一块块的砖石,俨若一部古城编年史字符。
古城墙起先由夯土建成,至宋朝以陶砖构筑,于南宋时形成约5.3公里的城廓。明朝以石筑城,清朝又加以构筑。到了民国初年,因拆城墙建筑马路及其他市政设备,仅保留下东面临江一面城墙。新中国建立后,这面仅存的古城墙成为重要堤段,有关部分不断进行维修加固。时至今日,历经沧桑的古城墙,一砖一瓦都堆砌着一代代潮州人的前史回忆。
2022年12月,潮州古城墙文明旅行基础设备提高项目发动施工。项目对城墙上原有破损地板砖进行替换,以仿古青砖铺装;现有铁丝网围栏也被撤下,更换为注入城楼元素的围栏;原先的灯具依照“藏灯显光”的要求改造,增设新灯具。改造后的古城墙环境面貌取得较大改进,也日益成为潮州靓丽的文明手刺。
罗定州古城墙,坐落罗定市罗城大街北区,始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距今已500多年。城墙原周长2.2公里,高5.3米,厚4.3米。
古城墙北面曾被洪水炸毁,雍正八年在北城墙增修河堤250米,光绪年间又遇洪水,再在河边加筑石堤二级,每段长110米,现在还存数段城墙。
古城墙底部由6层红石条砌筑,高约1米,大青砖砌墙身,部分城砖刻印有工匠名字,内墙笔直,外墙收分。
1985年5月20日,罗定州城墙被定为罗定县第一批县级文物维护单位,文物部分专门对它的前史价值做出具体的调查研讨,对其进行补葺维护,并在其周边划定维护规模。
2021年3月,罗定市公民北路前史背景和文明街区当选第二批广东省前史背景和文明街区,是罗定市前史文明名城的重要维护内容。其间,罗定州城墙坐落罗定市公民北路前史文明街区内,在维护目标分类中被列入不行移动文物。
斗转星移,通过年月的洗礼,古城墙已成为广东多地的前史标志、前史民间传统文明的载体。
(参考资料:汹涌新闻、信息时报、西江日报、方志广东、肇庆发布、方志潮州、罗定发布、方志罗定等)